阿勒泰地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加强村党组织和村干部队伍建设“1+2”文件精神,始终把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党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下发《阿勒泰地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打出“精心选、重点育、强帮带、充分用、严格管”组合拳,“头雁”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拓宽渠道精心选,配强“带头人”。建立完善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工作机制,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和选人用人的地域限制,统筹整合区域优秀人才资源,注重从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有效破解“源头不活”“人才储备不足”等瓶颈。村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由乡镇党委具体负责,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组织选派等方式产生。依托地区“雪都雏鹰展翅”工程,通过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跨村挂职锻炼等方式,每村至少配备1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选拔储备768名党性强、能力优、作风正的村“两委”正职干部,为基层党组织队伍备足“新鲜血液”。
两定培养重点育,提升“真本领”。采取“地区抓示范、县市抓重点、乡镇抓兜底”模式,以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旅游发展等为重点,运用课堂与基地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订单式与点单式相结合等方式,定期举办“学习讲堂”232期,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理论知识基础及履职能力。安排不少于3个岗位进行锻炼,对工作滞后、发展后劲不足、工作能力不强的村党组织书记,跨乡镇安排到先进村每月进行不少于5天的跟班学习并常态化开展,直至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动员36名高中(中专)学历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学历教育,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学历素质。同时,选派163名思想观念新、开拓意识强、工作能力强的年轻村党组织书记到援疆省市、发达地区观摩学习,帮助村党组织书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提升素质强帮带,夯实“软基础”。推行“导师帮带制”,落实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与村党组织书记“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明确帮带重点,制定帮带计划,通过思想上引、业务上教、经验上传,开展结对子、共同学、领着干、分类教、联合帮活动,帮助村党组织书记补足能力短板,集中强化提升工作能力,做到互帮互学、互助提升,使其成为思想理论的宣传者、乡村振兴的实干者、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执行者。按照“谁帮带、谁负责”的原则,将帮带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帮带培养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帮带培养效果不明显、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取消评先选优资格,有效提升村级储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
激励保障充分用,搭建“大舞台”。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力度,34名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下派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任职期间实绩突出的,可提级不离岗;成效显著的,可优先提拔重用。设立“星级化”创建专项奖励金,对经地区验收评定为八星级及以上的“进步提升村”“优秀示范村”,且在抓班子带队伍等方面成效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分别给予4000元、10000元的奖励金。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进行1次全面健康体检,每季度组织1次常规体检,并依托专业力量,每年进行1次心理疏导,走访慰问身患疾病、家庭困难的村党组织书记126人次,协调解决生产生活等困难340件。
健全制度严格管,树牢“硬规矩”。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办法,明确村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标准,对符合条件的人选,乡镇党委履行任免程序,完成465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工作,切实把好人选“入口关”。村党组织书记每季度就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向党员大会述职,并向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通报工作情况,接受上级党组织考核和党员群众监督。乡镇党委组织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等对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作为评先选优、兑现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动态管理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做到“四个优先”,即评先选优优先、外出培训优先、项目资金补助优先、推荐考录国家公职人员优先;对表现一般的村党组织书记,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到先进村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培训,提高综合水平;对表现不合格、不胜任的74名村党组织书记已调整撤换。